会议分论坛一:借鉴与突破:社会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

2020-11-09 16:24:00
华中科技大学 曹志刚
原创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全国社会学类专业教学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

分论坛一:借鉴与突破:社会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

10月17日下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暨全国社会学类专业教学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分论坛一“借鉴与突破:社会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在启航活动中心四楼黄海厅成功召开,30余名学者参加了讨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王天夫教授主持了分论坛讨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曹志刚副教授代表分论坛一向大会汇报了分论坛的主要交流收获。

与会者主要就“如何重视与支持‘马工程’教材建设,关注对学生的政治方向引领”,“怎么客观评价当前社会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现状”,“如何看待教材建设的规范性”,“如何理解教材建设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投入,解决当前教材建设中的现实问题”等五个方面的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一、如何重视与支持“马工程”教材建设

与会者普遍赞同,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教材建设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把握,注重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政治方向引领。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的权威性与多样性加以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科学的思维特性。

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认为,需要严格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教材建设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把握,关注教师个人风格对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带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关注到社会发展的变化程度和变化速度,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求,清华、复旦等国内顶尖高校和其它一般院校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定位中的差别等问题。注重“马工程”教材建设的引领作用,但不建议因此而形成“标准化”的氛围给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带来过多限制。安徽大学吴宗友教授认为,教材要保证一定的通俗性,教材的写法需要修改。对本科生而言,规范、标准化、构成知识架构的教材是必要的,适用的教材对年轻老师成长是必要的。我们应给予更多指导性的教材,充分发挥各高校老师的教学,体现自己的专业特色。扬州大学刘正峰教授认为,可以主张推荐性和指导性教材,老师上课也需要个性化,但不能过度自由,也不能某一个风格统一全国,否则容易死板化,教材一定要和专业相结合。社会科学需要必要的记忆和对概念把握,否则无法理解问题。尤其在学生普遍不爱读书的今天,学生记笔记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应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是如何使用这取决于个人,我们需要借鉴全球经验,但也要多样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胡晓兵教授认为,一本学校编的教材二本以及其他学校不一定适合,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明白。教材的建设工作应该大家一起,这样更能适合普通大学。

二、如何客观评价当前社会学类专业的教材建设现状

与会者普遍认为,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教材建设现状滞后于现实实践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在社会工作专业这一问题相对更为突出。无论是强调中国特色社会学的体系建设,还是强调社会工作的本土性,中国社会本身的特点与西方理论之间相对契合和较有差别的方面到底在哪里?这些问题目前在理论层面还没有得到很好回应,在今后相关学科的教材建设中都需要加以明确。例如,在社会工作专业,有必要立足于中国社会工作三十年的发展,基于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着眼于建设一套具有想象力的社会工作教材,有效回应部分社会工作教材中存在的过于艰涩、过于偏向学术论文式表达的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黄锐副教授认为,社工早期教材是对西方教材的翻译,对于早期的社工教学意义较大,但现在使用以前的教材,就很明显有落后。教材要能反应最新的国内的社会现象的变化。其次,变化往往是一些案例和现象,但现象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在研究的角度来说,他们有共性。教材首先是一个知识,应该涵盖知识本身所包括的所有知识,但具体的课程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复旦大学赵芳教授认为,教材有两个建设:写的建设与讲的建设。社工教材落后在于部分老师对国外社工知识没有搞明白,我们需要重谈社会工作如何建设好的教材,我们需要一套把社会工作讲明白的教材。教材呈现也很重要,我们还需弄明白如何在教材中表现出让学生自身去探索知识。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是很重要,但老师自身的研究和知识的创造更重要。其次才是怎么创解教材,我们应该反思整个学科,什么能够真正促成和规范学科体系。清华大学王天夫教授认为,我们要理解社会基层的基本结构,西方和中国的社会构成和运行逻辑其实是不一样的,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安徽大学吴宗友教授认为,对于社工而言,中国传统社会没有“社工”的词但有社工的事情,传统中国有社会工作实践,且与政府具有“同向性”,与西方的“冲突性”不一致,中国社会工作本身与政府意志相一致。

三、如何看待教材建设的规范性

与会者普遍认为,教材建设的专业性、规范性在本科生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学术脉络的传递都需要加以明确,甚至包括较为统一的体例也需要有所考虑。在此基础上,一些兼顾地方特色、关注实践发展的内容可以以教材补充材料或者教学案例的形式,对教材建设起到支撑作用。有必要以规范的教材建设来克服目前少数课堂上可能存在的随意化、散漫化、把关不严等问题。

贵州大学庄勇教授认为,社会学核心课程需要相对权威的教材,老师的碎片化讲解会使得学生学习的专业性、系统性欠缺。教材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知识的系统性。教材规定了研究的对象与范式,确定知识传播的系统性而非碎片化。并且教材的编写要通俗易懂、接地气、重难点清晰。华南农业大学卓彩琴教授认为,社工是实践性课程,目前已经积累了很多本土性的案例,地方性特色发展并不完全适合标准化的统一发展,我们需要区域性的地方教材。教材编写需要心理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能随随便便就编写教材,而是学习西方编写模式,有一个主编和若干编辑,逐字逐句地编写教材,否则专业性缺乏。

四、如何理解教材建设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与会者普遍认为,需要关注教材建设中专业知识的“广博”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专”、“精”与方向引领。教师教学以教材为基础,贯彻“三全育人”,引领学生成长。注重把握马工程教材与其它教材在可延伸、可扩展的领域中,或问题上进行对话,形成其它辅助教材对马工程教材的有效支持。通过深入、细致的比较,甄别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解释路径与其它理论解释路径的差别,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深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谭明方教授认为,学生不要只专注一门学科,实际上更应该学习多元知识。在不违背多元知识背景下,掌握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的人才培养要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分,大学知识只是一个平台,给学生提供学习素养,科学知识、人文底蕴与情怀需要在教材的使用中得到体现。知识不仅仅是老师教出来的,更是学生自己获得的。

五、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投入

与会者普遍认为,当前教材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既与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关,更与教材编写在教师工作精力分配中的优先序,尤其是在高校人事聘任、工作考核制度中的优先序有关。教材建设包括马工程教材与其它辅助教材,文本教材与电子教材,理论教材与案例教材等,强调教材建设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引起各学校各院系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一定程度上解决文本教材更新与理论发展、实践发展的变化之间的矛盾。教材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依赖于教育部、各高校、各院系在人事聘任、工作考核、人才奖励中加大投入,强化激励。

华中科技大学曹志刚副教授认为,现有的人事聘任、工作考核、人才奖励政策与制度设计中,对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制度匹配,只有切实进行教材建设的制度激励设计,才能真正扭转现在各个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误区。国内缺少人才去献身编写有影响力教材,尤其是对于那些知识更新很快的教材,没有人不断地去更新、充实,这是我们所不足的地方。复旦大学周楚副教授认为,高水平、高质量核心教材工作应是我们的主力工作,我们需要让读者了解最前沿的东西,可以借鉴成熟的西方教材,把这些东西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这一系列教材的编写需要很多的精力,一个很好的团队、统一的组织,比如说编委会。结合中国的现象,教会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邢成举副教授认为,教材建设方面有一个统筹兼顾,社会学与社会工作教材不能出现太多的重复,我们需要对教材做出一些“减法”和整合。我们欠缺案例化的教材内容,能否建立电子版的教材作为配套的教辅书,来保持每年内容的更新。


阅读: